在刚刚闭幕的2025年国际艾滋病协会HIV科学大会(IAS 2025)上,一款名为乌洛尼韦林(Ulonivirine)的新型抗HIV药物成为焦点。它可能彻底改变全球近40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治疗方式——从每天服药转变为每周只需服用一次。
这一突破性进展来自默克公司公布的IIb期临床试验结果:乌洛尼韦林与另一种药物伊斯拉特拉韦(Islatravir)的每周联用方案,在维持病毒抑制方面效果显著,与目前主流的每日服药方案相当。
01 每日服药的困境
对于全球数千万HIV感染者而言,每日按时服药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考验。即使是最先进的每日一次复方制剂,患者一年也需要服药365次。任何遗漏都可能给病毒卷土重来的机会。
巴黎西岱大学首席研究员Jean-Michel Molina博士指出:“与每日口服方案相比,每周一次口服方案更有可能提高患者终身治疗依从性。” 长期依从性问题一直是艾滋病治疗中最大的挑战之一。
现实情况令人担忧:研究表明,即使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国家,HIV患者的用药依从率也仅有70-80%左右。在资源有限地区,这一数字更低。
02 革命性新药乌洛尼韦林
乌洛尼韦林是默克公司研发的一种新型强效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它最引人瞩目的特点是其药代动力学特性支持每周一次给药,这得益于其在体内代谢缓慢的特性。
这种药物对已对同类老药产生耐药性的HIV毒株仍具有活性。早期研究显示,单次剂量的乌洛尼韦林单药治疗就能有效抑制初治患者的HIV病毒复制。
科学小知识:HIV病毒极易对单一药物产生耐药性。因此研究人员将乌洛尼韦林与另一种创新药物——核苷类逆转录酶易位抑制剂伊斯拉特拉韦联用,形成双重保护机制。
03 临床试验:希望与挑战并存
在IAS 2025大会上公布的IIb期试验结果令人振奋。这项研究招募了161名已通过每日服药实现病毒抑制至少6个月的患者。
试验设计分为四组:一组继续使用目前标准的必妥维(BIC/FTC/TAF)每日治疗方案,另外三组转换使用不同剂量(100、200或400毫克)的乌洛尼韦林联合20毫克伊斯拉特拉韦的每周一次方案。
关键发现:
- 病毒抑制效果:所有转为每周方案的受试者病毒载量均维持在50拷贝/毫升以下,与每日服药组相当
- 用药便利性:成功实现从每日服药到每周服药的转变
- 安全性问题:实验组出现总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下降26.6% 和CD4计数平均下降23.9%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确认这些免疫指标下降是可逆的——停药24周后,患者的淋巴细胞和CD4计数恢复到接近基线水平。研究还发现,乌洛尼韦林本身并未导致淋巴细胞减少,这一问题与联用药物伊斯拉特拉韦相关。
04 破局之道:剂量调整与持续探索
面对挑战,科学家迅速调整方向。基于这些发现,默克公司已启动一项新的IIb期试验(NCT06891066),测试乌洛尼韦林与低剂量(2毫克)伊斯拉特拉韦的每周联合方案。
默克还与吉利德合作,测试低剂量伊斯拉特拉韦联合另一种药物来那卡帕韦(Lenacapavir)的每周口服方案。早期数据显示,这一组合在48周时也展现出积极效果。
这些进展为每周一次口服方案的可行性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默克实验室全球临床开发副总裁Elizabeth Rhee博士表示:“通过开发每日、每周和每月的口服方案,我们希望能够为感染或受HIV影响的人提供更多选择。”
05 未来已来:长效治疗的多元图景
乌洛尼韦林只是HIV长效治疗方案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研究前沿呈现出多元化的给药策略:
- 注射长效制剂:cabotegravir+rilpivirine每月注射方案已获批使用
- 超长效预防:吉利德的lenacapavir每年仅需注射两次,在暴露前预防(PrEP)研究中实现了100%保护效果
- 间歇给药探索:研究表明某些患者可能采用每周3-5天的间歇服药方案
国内创新药企也在这一领域积极布局。艾迪药业等企业正在开发靶向HIV衣壳蛋白的长效新药,目前已有多个候选化合物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
06 科学家的谨慎与乐观
尽管乌洛尼韦林的初步数据令人鼓舞,科学家们仍保持谨慎态度。在IAS 2025大会的讨论中,专家们强调需要更长期的随访数据来全面评估每周方案的安全性。
“在医学研究中,安全性永远与疗效同等重要。”一位与会专家在讨论中指出,“乌洛尼韦林带来的便利性突破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进这一创新。”
乌洛尼韦林及其组合药物目前尚未获得包括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在内的任何药品监管机构批准上市。从II期临床试验到最终获批,通常还需要进行规模更大的III期研究,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乌洛尼韦林代表的不只是一颗药物,更是HIV感染者对更自由生活的期待。每周一次用药如能实现,患者不再被每日服药提醒自己的感染者身份,出差旅行不必担心带不够药片,工作生活中少了一份需要隐藏的日常仪式。
随着默克公司新试验的推进,全球科学家对长效治疗的探索从未止步。乌洛尼韦林与低剂量伊斯拉特拉韦的组合,以及吉利德每年两针的长效预防药物,都在重新定义艾滋病治疗的未来图景。
在卢旺达基加利举行的IAS 2025会场上,科学家们传递出清晰的信息:终结艾滋病的征程或许仍有距离,但患者的生活质量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