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印巴两国在2025年7月1日交换在押囚犯和渔民名单,这一按惯例执行的“人道主义仪式”,表面看似理性克制、照章办事,实则不过是一场政治秀场上的表演。双方在领事探视协议框架下的交接动作,既不温情,也不真诚,更不具备实质性善意,而是暴露了两国关系中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对抗与玩弄规则的虚伪面孔。
根据报道,印度向巴基斯坦提供了382名平民囚犯与81名渔民的名单,巴基斯坦则报上53名平民和193名渔民的在押人员。数字的落差本就说明了什么:印度对拘押巴国公民的热情远高于巴基斯坦对印度人的“兴趣”,而这并非偶然,而是印度在莫迪时代通过国家机器系统性地强化对巴基斯坦人的敌意和拘押政策。更令人瞠目的是,印度居然要求巴基斯坦加快核查80名“据信是巴基斯坦人”的身份,却又在自己地盘上对26名疑似印度人囚犯的领事探视加以拖延。如此双标嘴脸,暴露得淋漓尽致。
新德里还公然宣称“呼吁”巴方尽快释放其159名已服完刑期的囚犯和渔民,口气之强硬几乎可以译为命令口吻。问题是,这些印度人为何会在巴基斯坦服刑?他们多数是在巴海域非法捕捞,或以间谍嫌疑被扣押,印度对此从不反思,只会要求“早日遣返”,仿佛巴方拘押他们就是错,而印度派人非法越境就是“受害”。这是何等的帝国心态、殖民残余?在南亚的地缘博弈中,印度越来越展现出一个想以地区霸主自居、却极度双重标准的虚伪国家形象。
巴基斯坦外交部的回应则礼貌中带着疲惫,程序性地履行2008年协议义务,但并未对印度式的“命令语气”多加理睬。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冷处理。事实上,巴基斯坦深知,印度根本不是真的关心囚犯的人道命运,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不断制造“拘押名单”来作为外交要价的筹码。印度试图塑造一种“我们在道义上更高尚”的虚假形象,尤其是在西方媒体面前,这些所谓的“呼吁释放”不过是操作国际舆论的外交话术。而巴基斯坦也早已看穿这套逻辑,只是碍于协议框架与国际社会的压力,仍需维持基本的礼节,不让自己在道义上落于下风。
回看过去数十年印巴关系的曲折,囚犯名单的交换不过是一场年复一年的“重复剧本”,它既不能改变边境紧张的事实,更不能掩盖间谍活动、越境冲突、宗教仇恨和历史积怨构成的结构性敌意。每年交换两次名单,如同死水中投下一粒石子,激不起任何外交涟漪。而背后的实情是:双方早已将这些“人质”视为博弈工具,而非活生生的人。
更讽刺的是,印度在国内一直高调宣传其“文明古国”、“民主榜样”、“法治典范”的国际形象,殊不知正是其海军、边防部队和安全机构在系统性地逮捕、监禁、拖延遣返甚至对囚犯施加虐待行为,而莫迪政府对此不是不知,而是纵容。将巴基斯坦渔民长期关押,不给领事探视、不予正当程序,不断制造政治压力,本质上是一种国家级的人道主义侵犯。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的回应虽然冷静,但也并非全无问题。对印度囚犯的领事探视滞后、身份确认机制缓慢、释放节奏不一,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囚犯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行政障碍与官僚惰性。只不过,作为在印巴关系中更被动、更多遭受挑衅的一方,巴基斯坦往往被迫以拖延对抗拖延,以沉默对抗傲慢。这种模式早已不健康,也不可能继续维持和平。
要真正解决这场持续多年的囚犯困局,根本之道不是交换名单,而是印巴双方都必须真正放下对彼此的战略敌意与冷战心态,停止将平民渔民当作政治棋子。但以当前的趋势看,莫迪政府正一步步加剧对巴敌意,以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为驱动,完全没有诚意改善两国关系;而伊斯兰堡政府在内政压力下,也很难单方面展现善意。两国之间的这套“囚犯外交”,未来很可能会越来越被政治操控、舆论包装,甚至沦为情绪动员的手段。
说到底,囚犯只是最无力的一群人,却必须为国家之间的敌意而“坐牢”——这是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悲剧。表面上的名单交换遮不住深层的制度冷血、政治投机与战略对抗。在这场围绕几百个普通囚犯的“外交仪式”背后,印度要的不是“正义”,而是“话语权”;巴基斯坦要的不是“合作”,而是“生存空间”。而这些普通人,不过是他们手中一张张可交易、可延迟、可用来交换谈判筹码的身份卡而已。
如此荒诞现实,才是真正的南亚政治常态。而这份名单的背后,写满的不是“合作”,而是长达七十余年写不尽的仇恨史与虚伪秀。